不明原因的APTT延长怎么办?APTT纠正实验来帮你
随着出血与血栓相关疾病慢慢被重视,相关的检测项目必不可少,凝血常规项目(PT、APTT、FIB、TT、FDP、D-Dimer)在日常工作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。当出现凝血结果的异常,特别是不明原因的APTT延长(>5s),出于检测项目的局限及经济考虑,APTT纠正实验便是一个便捷经济的选择。
那么什么是APTT?
APTT,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。是在 37 ℃ 条件下,以白陶土(或鞣花酸)激活因子XII 和 XI,以脑磷脂(部分凝血活酶)代替血小板第三因子,在钙离子的参与下,观察乏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时间。因此,APTT反映了从因子XII 和 XI被激活,直至纤维蛋白形成,血浆凝固的时间(参考值:25-35s),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。
什么又是APTT纠正实验?
一般来说,当所有内源性凝血途径因子水平在50%或以上时,即可确保APTT维持在参考范围以内(不同试剂对于因子和狼疮抗凝物质的敏感度有所差异,对结果也有所影响)。当缺乏一种或多种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患者血浆(PP)与正常混合血浆(NPP,理论上正常混合血浆中各类凝血因子活性为100%)按照1:1(根据不同需求可更改混合比值)混合后,理论上混合后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>50%,可使其结果纠正到参考值范围内。而当患者血浆(PP)存在凝血抑制物(抗凝药物、凝血因子抑制物、LA等),加入的正常混合血浆(NPP)中的凝血因子活性也会受到抑制,混合后的APTT不会纠正到参考范围,根据各种抑制物的性质,可以用纠正实验中温育时间和温度的影响加以区别。
APTT纠正实验有什么用?
了解了APTT纠正实验的原理,也就明白了APTT纠正实验的作用。简单的来说APTT纠正试验主要用于筛选凝血试验中APTT延长的原因,区分是凝血因子缺乏,还是存在凝血抑制物或狼疮抗凝物。临床医生初步判断了患者APTT延长的原因,便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下一步实验室检查项目和治疗方向,可谓是“小实验大作用”。
APTT纠正实验的报告该怎样解读?
APTT纠正实验分即可纠正和孵育后纠正两部分,结果报告常用百分比纠正法或罗斯纳指数(RI)两种方法种的任何一种方法来判断。通常从以下三点来思考,具体工作中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:
a.即刻与孵育后均被纠正提示凝血因子缺乏,不存在抑制物;
b.即刻纠正而孵育后不纠正,提示存在时间温度依赖性因子抑制物,Ⅷ因子抑制物最为常见;
c.即刻与孵育后均不纠正,则提示存在非时间温度依赖性因子抑制物或狼疮抗凝物。
下一篇: 乳糖不耐受全解析:从症状到粪便检测